学院新闻/媒体聚焦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每个新闻人的实习之路都是自己的进阶之路。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愿意去新华社当一次实习菜鸟。”她,是白婷婷,新葡的京集团8814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大四“老鸟”,也是今年新华通讯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的“菜鸟”实习生。
在新华通讯社对外部特稿社实习的三个月期间共发表8篇新闻稿件:其中七篇中文稿件、一篇英文稿件,含个人摄影作品10张。 发布的新闻稿件中1000字以上六篇、2000字以上五篇、其中一篇达到3000字。共计约160050字。新闻体裁包含特稿五篇,通稿三篇。部分特稿新闻同时以通稿形式编辑后发布。首发“新华社”app客户端、新华社对外部“我报道”公众号,并由网易新闻、头条新闻等多家媒体转载取用。
显而易见的是成果,深藏不露的是成长。
让新闻离你更近
作为国家级的通讯社,新华社,无疑在国内大部分人眼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天都接触国内外热点新闻消息,每天前辈老师们针对不同领域就自己擅长的部分展开自己客观又不失独到的见解。“思想的碰撞和整体的氛围让我感到充满压力和思虑,但是从心底里我又是兴奋和激动的。”我想这便是每个实习生的第一阶段
如何选题,向哪个方向努力,将什么样的新闻带给读者,是学姐在新华社学到的第一课。出于对电子音乐和骑行的热爱,白婷婷将自己的眼光看向了这两个领域,“想通过自己擅长的领域来普及,分享一些自己热衷的社会文化和一些大众可能还没太关注的新兴产业”,于是《电子音乐在中国从小众走向壮大》(《从偏见到扩张:电子音乐在中国》)《人物:美国小伙用竹子拯救自行车》这两篇特稿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刚跨入社会一小步的大学生将自己前期所学专业知识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将小众领域贴近大众,我感到很满足。”这是白婷婷的真实感受,也是很多小众新闻采写者的选择。新华社让新闻离自己更近,自己让新闻离读者更近。
多一份成长,多一份笃定
边学边采访,边学边写,边学边改。这是白婷婷实习的第二阶段。
特稿的特殊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全面性以及行文脉络的耐读性逻辑性以及新华社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都对每个工作者有着极高的要求,将新闻报道中的点点滴滴转化成文字呈现出来,对于实习生不得不说是较为困难的。
“在确定题目后,甚至确定前就要做到对于报道内容做到十分详尽的了解涉猎,学会精准抓住切入点,在几千字的报道中完整翔实而又不缺乏趣味性的向不太了解此领域的读者全方位清晰的展现是我遇到的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之一。”这段实习的经历让她收获良多,“每一篇稿子在成熟前都需要经历不同阶段的成长,这个过程也融入了我的成长过程,无论是大段的修改还是细节的精雕细琢,最终总是为了在读者眼前呈现出最好的。一次次经历反复思索与改变,一次次把作品从雏形培育到成熟,一次次等待发稿那一刻的煎熬与喜悦。”这也是白婷婷在这段实习中最宝贵的经验,一切的一切都是她所收获的,所成长的。
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感动
当采访出稿这一切都变得游刃有余,感动与收获却不曾止步于此。“和老师一起去采访国际互联网安全大会的媒体预热会,见到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各界人士,他们都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为了维护我国互联网安全,从大大小小不同领域展开研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采访时接触到他们工作时的专业专注与工作外的平易近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术业有专攻,而新闻人往往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各种人才,除了一份有分量的新闻稿,他们收获的更多的就是知识与感动,了解到我国最前沿的消息,认识到国家的厚重与发展,新闻自信油然而生,感动也随之而来。
当所有的收获沉淀,实习期也接近了尾声,被问及自己个人对于未来的展望时,白婷婷有些腼腆:“我这个人其实还算比较执着,做一件有益且有意义的事就愿意沉迷,如果能有机会借鉴一下,希望以后能把所学所爱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
当被问道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再回到新华社时,白婷婷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我愿意。”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