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媒体聚焦
20世纪 80年代起,张利化的油画从入选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和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到从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全国中青年油画展”,其间有油画作品几十询价入选全国美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张利华已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
张利华崇尚表现主义的激情,抽象绘画的艺术本体元素,写实派的严谨,以及巴比松至印象派的用色和笔致。众所周知,上述的众多流派,都经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和时代激变的洗礼,每派都有不朽作品问世并成为历史的标杆,让后人景仰、赞叹。那种深植经典的绘画风格虽然形成得很慢,但必有恒久的生命力,这也正是绘画精品中最耐人寻味的东西。他力求将多种绘画元素自然地糅合在自己画中,既不冲突,也不做作,实属难能可贵。这是他二三十年努力的结果,也是他油画艺术的特色。张利华深知,欲驾驭任何一种画风都是不小的工程,需要面对巨大的挑战。不难想象,提炼这几个流派的优点并加以自然融合,需要多大的勇气与多么敏锐的悟性。如果没有作者前期大量研究与实践的铺垫,没有开阔的胸怀和深厚的涵养,是极难做到这点的。张利华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就在于集诸家之大成,创造自己的画风。张利华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汲取各派艺术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尤其可贵者,他学以前的大师都只传其神而不袭其貌,他能用一种全新的造型、色彩给你写实绘画和表现绘画的精神气概,并蕴含着中国画的笔法和意境。张利华的精致刻画与综合的表现能力极强,所以他的绘画面目也较多,今日的作品正走向成熟,追求极致。我认为他在综合前人方面,卓有见树。
油画,作为架上绘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极强的包容性。在五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它形成了其他画种或摄影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审美语言,这正是巴尔丢斯所强调的,那种不同油画风格与流派之间“共性”的东西。这个共性并非个人行为,并非来自突发奇想,而是天才大师们辛勤酝酿、代代传承的结晶。即便在塞尚、毕加索、波丘尼、马蒂斯等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中,也都没有脱离这种“共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坛画大门敞开,油画界开始呈现多样化面貌,许多弄潮儿追波逐流,抛弃写实传统,赶超前卫,大谈个性解放与自我表现之道,绘画主张层出不穷,变革呼声甚嚣尘上,然而成功者却难得一见。张利华对此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邯郸学步,人云亦云,不去哗众取宠,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沿着既定方向,耐心探索与耕耘。他深切知道,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一幅优秀的绘画,是绝对不可能脱离这种作为共性的共同价值观而存在的,这些优秀的共性特质,或谓公约数,在历代大师的绘画中都有体现。因此他创作的每一幅力作,都经过深思熟虑,耐得住反复推敲。比如,他的用色,冷暖交错,浓郁而强烈,让人觉得,多一分则火,少一分则弱;他的用笔,果敢自信,简练苍劲,直抒胸臆,虚实之间、色形之间,恰到好处,使观者感到,多一笔则烦琐,少一笔则单薄。
张利华的创作题材多取自周边农村或者得于远道采风,源自深入生活获得的大量素材。他的选题是经过反复考证和仔细掂量的,不论风景还是人物都具有典型性和绘画性。画面饱含着强烈的个人情感与人文情怀。对于不同题材,他会相应地调整绘画技巧,如亘古系列的历史沧桑,渔民系列的粗犷豪放,《赛珍珠像》的光感与唯美所烘托的优雅气质等,都表现得恰如其分,爽快淋漓。正如夏尔丹说的,画家描绘什么对象和怎样画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物象的描绘表现出自己的感情。
真正的艺术家,除了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外,还要有悟性和智慧,善于感悟人生,感悟艺术。张利华是一个有备而来的画家,从小就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父亲的法书精湛,母亲为私塾先生,张利华除了绘画之外,对历史、文学、音乐、哲学、科学、书画、影视和设计也广泛涉猎,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心得。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渊博学识给他的艺术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的学养和情感,已融化到精神世界里,渗透到艺术表现之中,因此他的作品能展现出深广的内涵。
仔细品味他的每一幅作品,内中都融入了他对绘画的理解,对艺术的虔诚,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历史的使命感。这些作品,不只是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更是一部部宏大的史诗,不只是一首首流行歌曲,更是一阕阕动人的交响!
(作者:潘耀昌 中国文化部“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原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